广言快评|让老建筑续写不老传说-每日热文
发布时间:2023-07-04 05:44:50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老城遗韵,人文粲然。为更好赓续城市文脉,彰显文化魅力,呼应市民留住

老城遗韵,人文粲然。

为更好赓续城市文脉,彰显文化魅力,呼应市民留住乡愁记忆的期盼,《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7月1日正式施行。

传统风貌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存储器”、地域文化的“显示器”、建筑科技的“活化石”、时代审美的“万花筒”,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建筑技艺、工程技术、审美偏好和艺术风格,具有历史、人文、科技等多重价值。广州全市认定公布的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是“让城市留住记忆”的物象、“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载体,更是驱动“老城市新活力”重要的勾勒点、着墨处。因此,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可行的保护制度体系,重要且紧迫。


【资料图】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对名城的保护起步很早。1999年3月起施行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就将“中华老字号商铺、传统民居、名人故居、纪念性建(构)筑物”等均列入“应保持原状及风貌”范畴。《规定》立足于“传统风貌建筑”这个“小切口”,内涵更加丰富,措施更加周全,效果更值得期待。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制度、资金、人是三个重要考量。

第一,《规定》与已实施的诸多法规一道,业已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接下来当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执行力,让相关制度落实落细落到位;二是创新力,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制度在执行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第二,资金来源通常有两个渠道,政府保护基金和社会资本。无论何种来源,都要进一步理顺机制,方便各类资金源源不断注入这个“池子”,提高资金的可及性,避免无米之炊的尴尬。与此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传统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自我造血功能。

第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人是第一要素。保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离不开得力的组织力量和精干的专业人才。为长远着想,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为保护工作提供不竭的人才保障。此外,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培育群众基础,共襄善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传统风貌建筑,把属于广州这座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与子孙,属于我们的责任、体现我们的担当,当勉力为之。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忧子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