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对话:释放智库“脑”动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09 13:49:59 文章来源:新华网
沙龙对话:释放智库“脑”动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6月8日,首届文化

沙龙对话:释放智库“脑”动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图为“智库发声·聚合发力”沙龙对话现场


(资料图)

如何聚合发力,充分释放智库“脑”动力,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智库发声·聚合发力”沙龙对话上,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永和,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主任宋平,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东西问”团队代表文龙杰,就如何创新对外话语传播、智库如何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

图为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分享观点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认为,国际传播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作用于受众,这就需要智库深入研究传播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现实关切,提炼融通中外的新概述、新表述、新概念,这样才能深入人心,解决传得开、听得进、听得懂的问题。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分享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表示,从事国际传播工作,既要知外更要知中,两者缺一不可。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当贯穿国际传播工作的始终。在姚遥看来,在国际传播中牢牢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权,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图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永和分享观点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永和表示,智库要发挥作用,首先要对话语进行创新,这也是智库最大的一个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声的模式和渠道也面临变化。张永和建议,要创建一些具有广泛国际覆盖力的发声平台,善用国际舞台,持续输出有原创性、有说服力的内容。

图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分享观点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认为,在国际传播上,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去做内容传播。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朗朗上口,在老百姓间口口相传,传着传着,大家就广泛认同起来了。需要有人性化的故事,有细节、有温度的场景,通过故事作叙事将相关理念、中国发展的事实传递给老百姓。国际传播也要有类似的认知。

图为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主任宋平分享观点

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主任宋平认为,如何借助智库的学术力量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做好国际传播需要借“外脑”说话,借助中外智库专家发声,用智库学者的力量来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图为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东西问”团队代表文龙杰分享观点

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东西问”团队代表文龙杰表示,通过“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从中华文化立场出发,应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的挑战,跳出过去被世界“凝视”和“诘问”的客体地位,探索一种以“我就是我”的主体话语实践,阐释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新华网综编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