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与祠堂同在的古村落,有百年学堂和动人校训
发布时间:2023-08-24 13:47:47 文章来源:腾讯网
马安村的教堂▲我对肇庆高要区白土镇马安村的最深刻印象有两个:一是教

马安村的教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对肇庆高要区白土镇马安村的最深刻印象有两个:一是教堂与祠堂同在,一是连续碰上的热心人。

车子一驶进马安村,首先进入视线的便是一座白色墙身的教堂,彩色花窗十分醒目。教堂外观很新,看得出建成不久,在一片灰砖或黄色马赛克墙身的村屋映衬下,特别抢眼。

教堂外观▲

再向前行二百米左右,便是古朴的陈氏宗祠。教堂与祠堂距离如此之近,也只有南粤乡村才可见到,见证着既坚守传统又开眼看世界的旧日。

马安村始建于元末,原名马鞍村,因村庄建于马鞍形山冈上而得名。我眼前的陈氏宗祠,牌匾上方的壁画十分细腻。砖木结构的它,共有三进,前两进为博古山脊,一侧有榕芳巷。绕到侧面,可以见到后进为碉楼式样,三层高。

陈氏宗祠旁的榕芳巷▲

陈氏宗祠▲

资料显示,陈氏宗祠当年曾作为马安学校使用。不过此时大门紧闭,我便走向一旁的榕树头,只见镇龙社坛旁有几个闲坐的老人,便上前问我要探访的另两处老建筑(秀轩家塾和丽珍楼)何在,一位老人先是给我指路,然后说:“你要不要进祠堂看看?我有钥匙。”

陈氏宗祠大门▲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他带我走到祠堂侧门,开门让我进去随意参观。祠堂内部十分古朴,木柱斑驳,带着岁月痕迹。第二进名为“永锡堂”,侧面墙上挂着旧时捐款修缮祠堂者的名字和照片。

永锡堂▲

从旁边小巷走到第三进的碉楼,“耀宗楼”三个大字傲立于门楣之上。当年的马安学校教室就设在耀宗楼内。步入楼中,空空荡荡中带着萧索气息,楼梯上布满灰尘和杂草,踩在脚下沙沙作响。走到三楼,惊起一群小鸟,它们已经将这栋碉楼当成栖身之地,见到有人,便从窗户的铁栏杆间飞走。旧时的村中孩童,就是在这栋楼里得到启蒙,继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耀宗楼▲

耀宗楼内部▲

耀宗楼内部▲

耀宗楼内部▲

马安村除了陈姓之外,还有林、刘、黄等姓氏聚居。陈氏宗祠旁的镇龙社,主要是陈氏的聚居区。我要寻找的秀轩家塾就在其中巷道内,巷道长满青苔和杂草,平时经过的人想必不会多。

这是一幢仿西式建筑,向外是两层门脸,上有卷纹山墙,院子中间有天井,后面是四层加尖顶建筑,与对外的两层门脸相通。它本是旅澳归侨陈赞华故居,建于1869年。1952年曾评定为地主成份,1956年则按侨务政策,重新审定为侨商成份。

秀轩家塾▲

因为大门紧闭,我只能原路返回。接近巷口时,见到一位中年女子迎面走来,准备进入巷口处的家门。我随口说了句“后面的房子好漂亮啊”,她冲我一笑,说“要进去看看吗?我有钥匙。”

我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村是不是人手一把钥匙呀?怎么我走到哪儿,都有人掏钥匙呢?

其实是我运气好,村里人也热心。她进门取了钥匙,带我走到门口,任由我进去参观。走入其间,沿着吱吱呀呀的楼梯走入一个个房间,虽然一派冷清,但还是立刻感受到了旧时大宅的气派。房间的层高相当之高,青砖墙保存完好,窗户采光甚佳,每个房间都相当通透,内部格局已经相当现代。

秀轩家塾内部▲

秀轩家塾内部▲

秀轩家塾内部▲

走出秀轩家塾,把门关好,走出巷道时与那位中年女子道别,我又走到镇龙社坛前,沿着它旁边的巷道直入,有祠堂钥匙的那位老人告诉过我,丽珍楼就在巷道内。

丽珍楼侧面▲

面阔三间、三层高的丽珍楼,是砖混结构,黄色墙身,西式廊柱直抵顶端,二三楼有拱廊,在村子的窄巷中显得极为气派。门额上有“丽珍”二字,为陈伯陶于1929年所书。这位陈伯陶是陈氏同宗,不过并非马安人,而是东莞人,光绪年间探花,也是广州陈家祠建造的主要倡议者之一。他宦海浮沉多年,辛亥革命后移居香港,以清朝遗老自居,藏书和著作均甚丰。至于屋主陈丽珍,生于1878年,1931年去世,没有身世资料。

丽珍楼大门▲

马安村还有一位名人,是中围社林姓的林湛,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曾是国民党中将,后前往台湾。

离开马安村时,我顺便去看了一眼位于陈氏宗祠对面不远处的新马安学校。这是一座新的乡村学校,设施完善,校园占地远远大于旧时宗祠。倒是旧时校训得以沿用,并非常见的那些大词,而是一句来自《圣经》的“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即不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要服务他人之意。

一百多年前的乡村学校,以这样一句校训诠释村民对文明的理解,见证这个南粤小村落对当时世界的感知,这是马安村最让我有所触动的一个细节。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