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深圳人,正在城市里悄悄种田
发布时间:2023-08-11 10:43:21 文章来源:腾讯网
继飞盘、溯溪、露营、citywalk之后深圳人又在玩什么?你绝对想不到有一

继飞盘、溯溪、露营、citywalk之后

深圳人又在玩什么?

你绝对想不到


(资料图片)

有一群深圳人

正在城市里悄悄地种田

不同于在家庭阳台的粗浅实践,“共享农场”开始流行。只需花300多元起的租金,就可以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区租到一块真正属于大自然的农田,种上自己喜欢的蔬果,不定期地体会到丰收的乐趣。

“每到周末,都有上百户家庭来这里种菜,目前我们的地已经差不多租满了。”阿西是深圳市南山区某“共享农场”的主理人 ,从年初开始运营阳台山脚下这块农田,便收获了300多户“农场主”,“甚至还有从盐田坐车2小时来西丽种地的年轻人”。

“这里是深圳的桃花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里,武陵人划船穿过狭长的洞口,方能来到桃花源。驱车来到南山西丽片区的阳台山脚下,还要爬上十来分钟的山路,方能寻到阿西眼中的世外桃源。

进入“共享农场”,要爬一段山路。

翻山踏过一条窄窄的石板路,才能进入阿西的“共享农场”。

石板路两旁树木茂密,远远看过去仿佛一条透光的绿色通道。“这条路杂草杂树很多,起初都将路包裹了起来,不好走,后来被我修剪了一下,才能看到路的形状。”阿西介绍说。

艰难穿过绿色通道,下山再走几十米,一大片葱翠的绿色映入眼帘。

“共享农场”主理人阿西。

这是一片原始的农田,并不规整的土地被分割成了更多阡陌纵横的小块,高高矮矮站着不少农作物——

绿色的苋菜刚刚冒出紫色;丝瓜的藤蔓顺着竹架爬得很高,不少都开出了黄色的喇叭状的花;紫色的小茄子刚刚长成,圆嘟嘟的甚是可爱;蜜蜂在田间辛劳地飞舞,在高耸的玉米雄花和雌花之间忙碌地授粉……

很难想象,直线距离两公里开外,是南山繁华的闹市区。

蜜蜂在为玉米花授粉。

田里的苋菜。

在这里,抬头是郁郁葱葱的阳台山,白云低低地悬浮在蔚蓝天空上。正值三伏天,阵阵风吹来,不同于城市里水泥地上翻腾的滚滚热浪,反而有着一种带有雨后植物清新气息的凉爽……

南山区人民政府立起的耕地保护界桩的黄色铁碑赫然映入眼帘。“没想到吧,这里其实还有村民的田地,仍然有很多人务农为生,把菜挑去街上兜售。”85后阿西毕业于贵州大学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在深圳从事了多年农产品电商行业,帮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开拓互联网渠道。年初,他辞职创业,同时开办了这个“共享农场”。

“我之前工作居住都在前海,根本没有想到在深圳,尤其是以科技著称的南山,还有如此原生态的耕地保护区。”

耕地保护区界桩。

开发共享菜地,不能占用农户的土地,于是,阿西找到了一些“边角料”进行了二次开发,以10平方米为一个单位划分,并向外出租,360元起租一年,不料很快就在小红书上收获了一批顾客。“这一片山脚下大概划分为三个区域,目前差不多已经租满了。”

“共享农场”里种了不少农作物。

前来租地种菜的,大多是有孩子的白领家庭。他们工作日都忙着上班、上学,周末便会来到山里,戴上草帽、手套,穿上防晒衣,弯腰犁地、除草、施肥……切换另一种生活方式。

“血液里的DNA动了”

网上有段子调侃道,中国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血液里的种地基因就会觉醒,“DNA动了”。冉小姐对此深表认同。

豇豆、小茄子、红薯叶……冉小姐拎着一大袋刚刚采摘完的蔬果从“共享农场”出来,正准备步行回家。她从今年四月份开始租地种菜,不到两个月,就体会到了丰收的快乐。

喜获丰收的冉小姐。

“前段时间有点忙,豇豆没来得及收,有一部分有些老了,打算回家剥开炒豆子吃。”冉小姐介绍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满是掩盖不住的开心。80后的她来自重庆,通过数年奋斗在西丽片区定居。由于在农村长大,她虽然来到城市,还是一直非常怀念儿时的田园生活。“自己种的东西,吃起来更甜。”

“自己种的蔬菜,吃起来更甜”。

来一趟农场并不容易。虽然她住得不远,但要进到农场,还是需要爬一段山路。然而她还是坚持一周来一次。

“其实你说要种菜也种不出什么,我来摘一次,这么一袋也炒不出两盘子菜,一餐就吃完了,但我很享受种菜的这个过程,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并获得回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相当于是一种放松。”

张小姐是“共享农场”的“种植大户”。她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租了好几块地,种了丝瓜、玉米、向日葵、豇豆……每周都会来上两次。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小姐经常带小儿子来到农场种地。

张小姐是农场里的“种植大户”。

“现在的孩子都在钢筋水泥中长大,即使常常去公园,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未加修饰的大自然。”

张小姐认为,让孩子从小脚踏实地接触到真正的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她带儿子去过深圳几乎所有的荔枝、草莓采摘园,但她觉得不过瘾,直到在小红书上发现了“阿西农场”,找到了阳台山脚下的这一片“世外桃源”,便一下子投入其中。

这个季节,丝瓜正好开花。

张小姐起初都是小范围种植,但发现农作物生长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试着撒一大片种子“抱团”种植,果然长势喜人。她也借此来和孩子讲述一些人生道理,譬如“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等等。

紫色的茄子开始成熟。

在农场,小儿子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例如,吃小虫子的蜥蜴、交配的昆虫。张小姐借此给孩子上课。

“平时孩子在视频里学习生物知识,都是平面的,最多只能调动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只有真正来到田间地头,才会获得全方面的感官体验——有太阳,有山谷里的风,有蝉鸣,有肥料的臭味和泥土的清香,也有蚊子和蜜蜂的嗡嗡声。这就是真正的大自然。”

张小姐坦言,自己虽然也是在农村长大,但小时候耕种劳作都是父母的事情,他们对土地的理解没有那么深。

“我们也一直以为,农作物就是那样长出来的。如今,真正回到田间劳作,才发现这里需要很多很多的专业知识,比如怎么样松土、怎么样施肥、怎么样扦插、嫁接……也才真正地明白了父辈当年的辛苦。”

这方寸之间的农场,带给她一种隐秘的精神滋养,那是来自遥远童年的慰藉。

深圳人,在田地里学习和社交

对待自己的小小农场,深圳人像对待孩子一般爱护。不少“农场主”为自己的小菜园筑起了小篱笆,竖起了定制的牌子——“三兄弟的田园”“圣洁田园”“果子”……各具特色。还有些小菜园周围,被种上了花。张小姐种的红色洋甘菊开得正艳,为绿油油的农田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人看我们种了,也就跟着种了起来,这里的氛围特别好”。

红色的花朵为农场增添亮丽的风景。

不少人为自己的小农场竖起定制的牌子。

阿西的农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阿西说,现在“共享农场”有四个微信群,平时大家都喜欢在群里交流种植经验,互相“直播”自己地里的情况,氛围十分融洽。

深圳人把那一份独特的严谨和细致也带进了田里。比如,田地里是自然环境,不容易辨认,于是有人手绘了分布图,方便各自的家庭快速找到自己的地;比如,有人做了一张Excel表格,将每个季节、每个月份适合种什么,每种作物要多久收成都列得一清二楚,分享给群友,俨然一份“种植宝典”……

群友手绘分布图。

田边的两棵果树上绑着一个熟料袋,旁边还放着两个大的矿泉水桶,里面塞满了一些已经发黑的果皮。阿西介绍,这里面是一些“农场主”带来的厨余垃圾,被加入一种特殊的生物酶,在太阳下会自然发酵成天然的肥料。

“还有一些土地上铺了羊粪,再盖上稻子的秸秆做成天然肥,能够帮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又能改良土壤保护环境,这都是朴素的智慧。”阿西介绍说。在“共享农场”里,不提倡使用化肥,一切遵循着返璞归真的原则。

自制天然肥料。

自制天然肥料。

在这里,大家不是程序员、工程师、老师、设计师;在这里,许多人自称“务农人”。或是重新拾回,或是从零学起,复杂的农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碰到周末加班,有些“农场主”便会委托阿西帮忙浇浇水。阿西干脆把家搬到了村口,“我每天早上来一趟,傍晚来一趟,看看大家的地,帮大家干一些活”。“半托管”式的服务只需再加几百元,这也使得阿西的口碑见长。阿西也会指导一些种植的知识,帮助“农场主”们更好地获得丰收。

田间地头,大家的关系仿佛真正的村民一样亲切。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劳作,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

阿西在帮忙整理农田。

正值暑假,不少家长结伴带孩子去外地研学,而这两个月,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休耕期。“这些剩下的叶子刚好可以自然腐烂,成为养料,等过两个月,土地就会更加肥沃,可以更好地种出庄稼。”阿西说。

在城市里,如何诗意地栖居?

为何“共享农场”会在一线城市里流行?阿西认为,山里的环境令人放松,而这一片区域和市区近在咫尺,无需远赴千里,就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缓解城市生活里的精神压力。

近两年,还有一些类似《种地吧》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爆红,也正好说明了城市青年的心灵诉求。“除了带孩子的家庭,一些年轻人正是因为看了综艺节目才来尝试种地的。”阿西说。

“共享农场”一隅。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美好的本能的追求,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深圳大大小小的1000多个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贴近自然的途径,而在城市里劳作,则以一种更加富有诗意的方式,与脚下的土地产生真实的连接。

阳台山脚下,风景秀丽。

位于福田区的市民中心前面,藏着一块“宝藏农场”,被深圳人誉为“市民农田”。

这里种过小麦、玉米、番薯、油菜花……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几乎每一年都会迎来丰收。2019年,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建立“政府搭台支撑+第三方专业指导+市民全程自治”花田种植养护模式,将3200平方米公共绿地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引导市民参与花田的选种、栽植、养护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深圳独特的风景。

深圳不少学校也开设了自然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季节更迭中,品尝春耕秋收的苦与乐。

去年九月,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校园紫苑博物农场1200平方米的花生地就迎来丰收季,随着一串串花生果实露出地面,孩子们拎着自己采摘的花生笑得合不拢嘴。

而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楼顶层开辟出一片荒地,还专门聘请了农场的相关农业专家担任劳动课教师。除草、整地、施肥、种苗、定苗……对待每一步,学生们都一丝不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更懂得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塑造深圳孩子的价值观。

深圳从一个边陲的农业县城发展到业已完成100%城市化的国际大都市,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十年。“草根城市”也并未忘记自己的来路,正如这土地上聚集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改变命运的人群。那一份来自土地的“乡愁”,需要一个具象的容器得以寄托。

无论是“共享农场”,还是自然课堂,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唤醒血液里的那一份与自然相通、相融的渴望。

来源 |南方+ 记者 | 孙梦圆

编辑 | 喻梦婷 责编 |吴炳然

审核 |卢东勃 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往期精彩推荐 

正式开放!塘朗运动中心点亮生态运动新地标→

即日起恢复!文旅部最新通知

南山网红品牌销量翻八倍!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炫了吗?

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或来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