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从侧重“补短板”转向“增优势”
发布时间:2023-05-31 06:46:17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东莞市2023年“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暨高层次人才招引正式启动现场。东莞一学校学生在进行训练。东莞一学校

东莞市2023年“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暨高层次人才招引正式启动现场。


(相关资料图)

东莞一学校学生在进行训练。

东莞一学校学生在快乐学习。东莞今年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南都讯今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名单的通知》,遴选出13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和15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中,东莞市立项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二入选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市教育局将出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普惠融合、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等方面创新示范,全力打造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支撑服务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围绕省基础教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结合今年教育工作重点,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全市教育系统要着力推动教育工作从侧重于补短板逐步向侧重于增优势转变。

“立足东莞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起点,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城市,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举措,努力为全省、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做出‘东莞示范’,为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贡献教育力量。”

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表示,今年东莞将积极融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不断推动东莞教育强基础、增优势、创示范,让教育公共服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更安全覆盖全市常住人口,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提供更坚实、更到位、更强劲、更持久的教育支撑。

行动力:

“六大方面”推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叶淦奎称,具体来说今年东莞将突出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强化全面推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服务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锻造“莞邑良师”队伍三大牵引,全面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将进一步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推进公办教育资源扩容、持续提升办学质量等多项重点工作。

其中,针对“三大牵引”之一的“推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东莞将出台市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从党建工作全面达标创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普惠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六大方面推进重点举措,落实示范行动。

同时,今年东莞教育工作还将围绕大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锻造“莞邑良师”队伍,举办基础教育人才活动周、推动新增5.6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新组建5个跨市教育集团等多方面展开,推动教育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重点工作

A 举办“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全国揽才

本月12日,东莞市2023年“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暨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正式启动。作为今年本次“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紧扣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打造“莞邑良师”目标,一周内举办十余场高品位、高规格的人才活动。

启动仪式上,东莞发布了今年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招引计划。东莞将面向全国公开引进330名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总量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和,其中包括中小学校长、副校长10名,博士学历人才21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153名,覆盖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各学段。

为了加大引才力度,东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奖励政策,其中,符合特色人才政策的最高可获得400万元购房补贴和25万元生活补贴,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校长人才、国家级荣誉的教学人才最高可享受200万元补贴。

本次人才活动周以“莞聚天下英才,共创教育未来”为主题,通过多场次立体式的活动,全方位、多棱角地呈现东莞基础教育人才建设规划和队伍风貌,进一步拓宽东莞基础教育人才的视野和影响,增强东莞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次人才活动周还聘请了全国各地的教育名家、高校教授、教科研机构研究员、中小学名校长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担任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建言献策,促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B 精英人士组成新型高端教育智库

本月中旬,东莞举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专家委员会是市教育局组建的新型教育智库,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名家、高校教授、教科研机构研究员、中小学名校长,以及东莞市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28人组成,旨在指导和引领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成立大会上,受邀加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部分委员结合他们对东莞教育的调研了解,从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数字化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畅所欲言,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市教育局介绍,未来三年,专家委员会日常工作以电话、邮件等方式应答咨询为主,每年应邀1-2次进行现场咨询指导,或参加东莞举办的教育论坛、教育名家进校园、教育名家大讲堂等活动,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据介绍,专家委员会将立足教育改革前沿,关注东莞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发挥科学研究、战略谋划和建言献策的职责职能,为东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政策论证、实践指导等服务,着力打造成为具有湾区特质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高端教育智库、开放式教育决策支持服务平台、高水平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东莞教育研究与改革创新,服务东莞教育现代化实践,促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在会上指出,东莞教育有特点、有亮点也有难点。近年来,东莞教育在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公办学位供给、产教融合、中小学科学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如何补短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创新和品质提升”“如何适应东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和一些政策的转变”“如何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走出新路”等难点。

“东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对各位委员做好‘一对一贴身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委员的作用。”黎军希望专家们发挥所长,对东莞教育把脉问诊;指导东莞教育面向未来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谋划、前瞻布局;总结提炼,讲好东莞教育故事,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出东莞声音、形成教育品牌;提供更多信息资源,指导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奖。

建议专家委员献言教育高质量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东莞教育可以在鼓励教育特色发展这方面采取措施。具体而言,我不建议把学校分类分层,而是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并树立一些标杆,总结经验后发挥辐射作用,使得每所学校、每个区域都能特色发展;同时在教育管理方面,政府部门也应当尽量让学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每位校长、每位教师的创造性。

另外大家都知道,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对于东莞而言,一方面我建议借力全国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大师资招聘力度,同时也要为青年教师打造一个有利于他们个性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王殿军(国家督学,清华附中原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评价非常影响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评价,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其中重点是东莞是否可以率先基于科学评价机制建立起“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士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评价,并用评价为杠杆撬动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激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和前沿的科研机构特别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科学创新教育特色”“普职融合特色”“体教融合特色”,例如在普通学校里加入适当的双语课程和双语教师,并做好双语教师的培训;在一所学校建立起科学实践基地,与周边学校的学生共同分享,营造起创新教育的氛围,给有天赋的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

吴颖民(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师附中原校长)

要想做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内涵有准确的把握:首先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第二,一定是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体系、结构、布局都十分重要;还要有科学的规划,特别是面向未来一定要有前瞻性;另外要创新育人模式,运用先进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后要依靠教师队伍的素养技能来提升质量。

把握好内涵以后,下面就是评价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指挥棒端正以后,家、校、社要做好协同合作,再就是简政放权,调动学校的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

东莞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有几点建议:首先是市内优质教育可以依靠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其次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可以在集团化办学基础上,建立跨区域学校特色发展连廊,作为优质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探索;

另外可以考虑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更集中的教案,一些优秀的教研员或教师还可以成立“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当然技术赋能也十分重要,建议东莞市的资源平台可以增加搜索和切片功能,让整堂课的资源更好用。

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建议东莞可以把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让一些个性化经验先行先试,最后生成标准化的模板推广共享;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考虑在部分学校建优质的实验室,或者与高新企业对接,借助他们的资源培养学校的人才等等。

总监制:戎明昌刘江涛

监制:刘岸然谢江涛

策划:何永华肖佩佩梁锦弟

统筹:南都记者韩成良

采写:南都记者韩成良田玲玲

摄影:南都记者刘媚

运营:陈秋宇周炯辉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